《民法典》落地四年,地方物管条例“二次革命”全面铺开——广东、上海、深圳、北京等十余省市密集完成大修,业委会成立难、公共收益“糊涂账”、物业“一言堂”三大顽疾迎来制度性破解。
2021年1月1日《民法典》正式实施,首次以专章形式明确物业服务合同、业主表决规则及公共收益归属。四年过去,全国已有15个省市完成物业管理条例“二次大修”,5省进入征求意见阶段。梳理发现,此轮修法呈现“共性收紧、地方创新”的双轨格局:一方面,各地均以“双三分之二”表决门槛、公共收益单独列账、禁止停水停电催费等作为底线;另一方面,深圳“两轮投票”、上海“业主小组”、北京“物管委”等机制竞相落地,破解“业委会成立难”成为最大亮点。
一、业委会成立:从“难产”到“助产”
深圳首创“两轮投票制”——首轮未达票可进入第二轮,按得票顺序“录满为止”,并允许居委会在极端情形下代行职责。2023年南山区某小区凭此机制在三个月内完成首届业委会选举,被住建部列为典型案例。
北京、广州设立“物业管理委员会”——由街道牵头,居委会、业主代表、职能部门三方组成,任期一般不超过三年,可临时代行业委会职责。北京朝阳区已组建267个物管委,推动23个“老破小”小区完成物业选聘。
上海推行“业主小组”——以幢、单元为单位成立小组,先就换梯、停车等“小切口”议题表决,逐步培养自治能力。徐汇区迄今已成立业主小组1842个,业主大会平均参会率由38%提升至67%。
二、公共收益:从“暗箱”到“透明”
账户单列+实时公开成为标配。深圳、广州依托“一网统管”开设共有资金专户,业主扫码即可查看电梯广告、停车费等收益流向;江苏明确停车费七成须补充维修资金,剩余部分可抵扣物业费。
**紧急维修“先斩后奏”**机制在北京、上海落地:消防、电梯、屋顶渗漏等危及安全情形,经街道或房管部门线上备案后可先行施工,事后15日内补办业主表决程序。北京东城某老旧楼电梯更换项目因此节省审批时间40天。
三、物业监管:从“单向管理”到“双向制衡”
**前期物业“两年大限”**写进北京、深圳条例:建设单位自主选聘的物业合同期限不得超过两年,期满后由业主大会决定是否续聘。海淀区某高端楼盘曾因前期物业“高价低质”,到期被业主大会以94%反对票“扫地出门”。
禁止停水停电催费被各地重申,深圳进一步规定物业须每年公示服务事项、收费标准及公共收益,违者最高罚款10万元。宝安区一物业公司因违规断电被顶格处罚并记入信用档案,后续招投标连续两次被拒。
四、地方特色:党建引领、智慧物业齐上阵党建引领写入多省条例。黑龙江、安徽要求社区党组织牵头建立“红色物业联盟”,对业委会候选人进行资格联审;广州天河区在业委会成立阶段设置“党员比例不低于30%”的引导性指标。智慧物业场景加速落地。上海“智联普陀”平台接入1.3万路高空抛物AI摄像头,一年抓拍并处理抛物事件同比下降68%;深圳龙岗区试点“电子业主卡”,业主投票、报修、缴费全部线上完成,60岁以上老年人可在社区工作站“刷脸”代操作。
五、展望:国家条例第四次修订已启动,地方经验有望上升为国标
国务院《物业管理条例》已启动第四次修订,司法部6月公布的征求意见稿吸纳了地方创新做法,拟将“物业管理委员会”制度、“公共收益单独列账”等条款上升为全国性要求。住建部法规司相关负责人透露,下一步将出台配套司法解释,对地下车位权属、物业服务质量评价等争议焦点作出统一回应。
“此轮地方立法的最大意义,是把《民法典》的抽象条文变成了可操作的社区规则,也为国家条例修订提供了‘试验田’。”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姚欢庆评价称,随着地方经验的不断复制推广,中国社区治理法治化、精细化水平有望迈上新台阶。
《民法典》落地四年,地方物管条例“二次革命”全面打响
《民法典》落地四年,地方物管条例“二次革命”全面铺开——广东...(871 )人阅读时间:2025-07-29铜川一男子被13岁儿子起诉索要抚养费16万元
失联6年不支付抚养费,铜川一名13岁少年将生父诉至王益区人民...(940 )人阅读时间:2025-07-17墨韵篆香,书道传奇——记著名书法家胡玉全
图/文 黄涛 在当代书法艺术的璀璨星河中,胡玉全先生宛如...(956 )人阅读时间:2025-07-07民间借贷纠纷法律问答解析:如何有效维护自身权益
民间借贷作为一种常见的融资方式,在解决资金周转问题上发挥着重...(856 )人阅读时间:2025-07-01